形态描述
头顶基隔室褐色,端半两侧脊间黑褐色;额、颊和唇基黑褐色,各脊黄褐色;触角第1节黑褐色,第2节褐色。前胸背板淡黄或黄白色,中胸背板、胸足基节和胸部侧板黑褐色。前翅淡黄微褐,翅斑大,黑褐色。腹部除各节后缘和侧角外为黑褐色。雄生殖节黑褐色。
雌虫体色较雄虫为浅,中胸背板和颜面为暗褐色。
头部包括复眼与前胸背板近等宽。头顶中长稍大于基宽(约1.1:1),侧面观,与额呈直角圆弧相接,基宽等于端宽,侧缘凹,向端部扩张,端缘截形,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基部,在头顶相连结,“Y”形脊主干弱,基隔室后缘宽为最大长的1.6倍,为中长的1.8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的1.9倍,以近中部为最宽,侧缘稍拱,中脊在基部分岔;后唇基基部明显宽于额的端部;喙伸达中足转节;触角伸近额唇基缝,第1节长为端宽的1.4倍,第2节长于第1节1.9倍。前胸背板较头顶为短(0.7:1),侧脊不伸达后缘;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长度之和的1.3倍。后足刺式5-7-4,后足胫距后缘具齿10多枚。
雄虫臀节具一对左右分离的细长波曲的臀刺突,侧面观,侧叶呈狭长方形;尾节较长,后开口宽大于长,侧面观,前缘拱,后缘较直,腹缘稍长于背缘,背侧角不伸出;膈中部狭窄,背缘中部具一短梯形突起,端缘微凹;阳茎管状,基部2/5向后延伸,端部3/5呈近直角状向腹面弯曲,后缘具微细的齿列;阳基侧突侧扁,长方形,内基角具圆叶状突起,端缘平截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雄2.4mm,雌2.7mm;体长雄1.4mm,雌2.0mm;翅长雄1.9mm,雌2.4mm。
正模:♂,云南打洛,1983.Ⅷ.23,胡春林、丁锦华;副模:11♂♂、1♀,同正模。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。
雌虫体色较雄虫为浅,中胸背板和颜面为暗褐色。
头部包括复眼与前胸背板近等宽。头顶中长稍大于基宽(约1.1:1),侧面观,与额呈直角圆弧相接,基宽等于端宽,侧缘凹,向端部扩张,端缘截形,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基部,在头顶相连结,“Y”形脊主干弱,基隔室后缘宽为最大长的1.6倍,为中长的1.8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的1.9倍,以近中部为最宽,侧缘稍拱,中脊在基部分岔;后唇基基部明显宽于额的端部;喙伸达中足转节;触角伸近额唇基缝,第1节长为端宽的1.4倍,第2节长于第1节1.9倍。前胸背板较头顶为短(0.7:1),侧脊不伸达后缘;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长度之和的1.3倍。后足刺式5-7-4,后足胫距后缘具齿10多枚。
雄虫臀节具一对左右分离的细长波曲的臀刺突,侧面观,侧叶呈狭长方形;尾节较长,后开口宽大于长,侧面观,前缘拱,后缘较直,腹缘稍长于背缘,背侧角不伸出;膈中部狭窄,背缘中部具一短梯形突起,端缘微凹;阳茎管状,基部2/5向后延伸,端部3/5呈近直角状向腹面弯曲,后缘具微细的齿列;阳基侧突侧扁,长方形,内基角具圆叶状突起,端缘平截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雄2.4mm,雌2.7mm;体长雄1.4mm,雌2.0mm;翅长雄1.9mm,雌2.4mm。
正模:♂,云南打洛,1983.Ⅷ.23,胡春林、丁锦华;副模:11♂♂、1♀,同正模。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。
生物学
分类讨论
本新种同沙鹿镰飞虱Falcotoya shaluensis在亲缘关系上较为接近,其主要区别是前者中胸背板黑褐色,而后者为灰白色,前者前翅除翅斑外,端区无任何深色斑纹,而后者前翅端脉末端及M2和M3脉间基部均为黑色。此外,两者阳茎形状也明显不同。
其它信息